蔡伦出生在桂阳

  • 发布时间:2015-01-30 16:38:40
  • |
  • 作者:桂阳县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4059次

    蔡伦的出生地,史学界已经讨论许多。湖南省桂阳县、耒阳县、郴州市郴县至今还争论不休,我是个学问粗浅的人,但一时兴发,也想谈几点看法,供大家研究。

一、要正确理解《后汉书》人物立传标明“蔡伦,字敬仲,桂阳人也”的原委

    《后汉书》撰写人物立传有个规律,凡是这个人出生地都加了注明,都要指出这个人出生在某某郡某某县。如“卫飒,字子产,河内修武人也”。“茨充,字子河,南阳宛人也”。“赵云,字子龙,常山真定人也”。如果这个人出生在郡治内,那就只写郡,不加县,如“蔡伦,字敬仲,桂阳人也”。耒阳早在秦朝已立县。公元9年,王莽纂位后,撤销了桂阳郡,立南平县,撤销耒阳县改为南平亭,撤销郴县改为宣风县。公元24年,王莽垮台,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,又撤销南平郡、南平亭、宣风县,恢复了桂阳郡、耒阳县、郴县,自此,耒阳县、郴县,再没有变动。蔡伦出生于公元62年,那时耒阳县、郴县早已经恢复。为什么撰写《后汉书》时,既不写“蔡伦是桂阳郡耒阳县人”,也不写“蔡伦是桂阳郡郴县人”呢?这绝不是编书人的疏忽,因蔡伦是出生在桂阳郡治内的今桂阳地域。 

    今桂阳地域,矿产非常丰富,采矿冶炼业非常旺盛,商业也很繁华。它的位置又是“控引交广,屏蔽湖湘”之要隘。汉初设置郡县时,桂阳地离郴县近,又是矿区,所以朝廷直接在桂阳郡内设置了全国第一个“金官”。这个“金官”不属官名,而是一个管理矿区的机构。今桂阳地的行政区划,为中央直属金官统治,不受郴县管理,所以编写《后汉书》人物传时,不能写“蔡伦是桂阳郡郴县人”,但今桂阳地又不是一个行政区划,不好写“蔡伦是桂阳金官人”。所以蔡伦的出生地,既不写“郴县人”,也不写“金官人”,只落笔“蔡伦,字敬仲,桂阳人也”。因此“蔡伦,字敬仲,桂阳人也”,一直流传至新中国成立初期。

二、对耒阳、郴县、桂阳争论蔡伦出生地的看法

    清代以来,耒阳县对蔡伦的出生地问题开始关心起来,记得 1986年,耒阳县蔡伦纪念馆馆长蔡德初对我说,耒阳县至今有蔡侯祠、蔡伦墓、造纸池为由,肯定蔡伦是耒阳人。而我当时反驳说,耒阳县的蔡侯祠是清代建造,蔡伦墓是在陕西洋县,即使说耒阳县保存的是蔡伦的衣冠冢,试问蔡伦得罪了当时的皇帝,犯了国法,按汉代当时律法是要出斩三代的,蔡家怎敢拿他的衣物来筑衣冠冢呢?我觉得这是指鹿为马。至于造纸池,蔡伦只在洛阳造纸,今耒阳县的造纸池是后人开挖的。而桂阳县有更多的蔡伦遗迹,1、桂阳县有蔡侯祠,建于何时不明,清嘉庆年间倾圮,不久重建辉煌。1934年,国民党桂阳县令为修碉堡,蔡侯祠连同蔡侯祠旁的奎星楼一并拆除。2、桂阳城南有蔡伦墓,蔡伦年壮时很怀念家乡,他来书要家人为他建造坟墓,以便告老时魂归故里。家人选址在城南,挖坑六尺时,清泉瀑涌,不能葬人,就精刻青条石砌成水井,还在井边雕凿一圆形石盆,以用作造纸洗浆之用。蔡伦后嗣一直把井、盆当作蔡伦灵位祭拜,直到民国时期才停止。今造纸的井盆均在。此外还有蔡伦牌楼在文革时拆毁。造纸池至今在桂阳县清和、白水、杨柳等地还有乡民承袭蔡伦造纸法生产土纸上市,最后,蔡先生打出一张王牌说:“蔡伦是耒阳人,这是国家领导人郭沫若定的,你能翻得了吗?”我恍然大悟,原来,新中国成立不久,耒阳县报请国家史学界,郭老却确定蔡伦是耒阳人。从此,中国所出版的史书,包括《辞海》,都改成了“蔡伦,字敬仲,桂阳耒阳县人也”。但我认为,郭沫若先生单凭几样遗存物就拍板定论,我觉得证据不足。至于郴州人说蔡伦出生在郴县,那就更不足道了。因为郴县立县早于蔡伦出生许多年,《后汉书》不会马虎不写蔡伦是郴县人。同时,郴县拿不出一件有关蔡伦遗物、纪念物来佐证,争论不是空口无凭吗?

三、《蔡氏家谱》是考证“蔡伦是桂阳县人”的有力证据

    中国历史上有人口三次大迁徙,湖南的人口有很多是从外省迁入。查阅桂阳县各姓的家谱,其中有80%是外地移民而来。各个时期各个姓氏修家谱,基本上是一个格式。家谱开篇的总序,首先是介绍先祖是从哪郡哪县迁来,接着讲以后分支至哪些地方。桂阳县燕塘乡蔡家坪村的清乾隆三十四年撰修的《蔡氏家谱》,总序是摘自清康熙八年家谱上的总序内容写就。总序开头就没有写他们最早的祖先从哪郡哪县迁来。因为他们是这里的原居户,所以开头就与众不同,说:“余始祖大汉受封龙亭侯,讳蔡伦,字敬仲,住桂阳城南,厥后子孙,分散各省,支分派别,难以枚举。其住城者,只守蔡伦井上一带铺基,旧址、纸槽而已。至雍正年间,又为豪衿尹相父子所夺。其世系相传历有缮本,原委备载。奈为郝家兵(指明初李闯王下官郝摇旗)煨尽,断简残编莫可稽考。…… 属予秉笔,因据康熙八年、仁富公旧谱辑而成之,虽依样葫芦,然龙亭侯一脉庶几籍以不坠云尔。

    裔孙礼敏谨识乾隆三十四年岁次己丑阳月上浣之日榖旦”上段谱序,已阐明蔡伦的故居住在桂阳城南。其子孙分散至省内外各地安居去了。住桂阳城南这一支脉,是为奉祀始祖蔡伦灵位,看守蔡伦井及铺基、旧址、纸槽而已。其家产、世系相传的资料,遭明末清初造反派郝摇旗兵马抄家、烧毁。

    清乾隆三十四年又一家谱载:“龙亭侯发祥以后,子孙繁衍,或以宦游而侨居别省,或以流寓而挂籍他乡,支流派别,更僕难终。而其世居桂城奉祀龙亭侯者,独红溪一族而已。…… ”明末清初,蔡家屡遭抄家抢劫以后,难以在城维生了,便搬迁至桂阳城外山乡红溪去住。此后,奉祀蔡伦者,就唯独红溪这一支派。

清道光二十四年《蔡氏家谱》记:“…… 龙亭侯肇基于桂邑,厥后子孙番昌或迁异域或守故土,汉唐以来,世远年湮谱缺有间,而能守先祀延龙亭侯之脉者,唯大成公一支而已……”。可以看出守祀蔡伦英灵的,只有原在桂阳居住的这一脉。

    上面的《蔡氏家谱》摘抄的文史资料,有力把蔡伦出生地在今桂阳县已是无疑了。当然有人会另出心裁:蔡伦是宦官,不能娶亲,哪来的后裔?这个问题不难理解。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道礼规,那就是无有生育能力的男子,道德法规上容许他兄弟亲属过继一名儿孙来承接后事,生儿育女。蔡伦有几个兄弟,过继一名侄儿给蔡伦延续后裔,是合法合理的。蔡伦始居今桂阳县,又有后代也就不奇怪了。

四、几千年来,桂阳人为什么不去重视这个问题的订正呢?

    我想这与桂阳历史上的归属问题有关。今桂阳县地,从汉置金官、唐设桂阳监、宋设桂阳军、元设桂阳路、明设桂阳府、清设桂阳直隶州,从这些设置就可以看出今桂阳县地域,历代是直属中央管辖的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礼俗等等都按中央的直接指示来行使。以前的桂阳县直叫“平阳县”至明代才称桂阳州,清代称桂阳直隶州,直到民国二年(1913年)才建立真正有点自主权的县级机构。所以桂阳县历史到今年才100周年。几千年来,桂阳的文化教育、乡规礼制,都严格尊崇儒家礼教。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的教条在这里扎根最深。当宦官是阉人,不能给家族和地域带来光彩,而是一种耻辱。因此,长期以来,不愿参与“蔡伦是桂阳县人”的争论,这恐怕是个重要原因。